12月23日,嫦娥五号搭载物品交接仪式暨助推行业科技自立自强研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大连海事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孙野青教授及教师王梦雨出席了交接仪式。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向参与本次搭载的单位移交了种子等搭载物品。随后孙野青教授在研讨会上同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嫦娥五号(Chang'e 5),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也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17日,嫦娥五号顺利结束为期23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并带回1731克月球土壤样品,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与嫦娥五号一起完成太空之旅的还有水稻和拟南芥等种子。此外还有致敬抗疫工作者的歌曲《星光》《坚信爱会赢》,小朋友们创作的科普绘画作品《点亮梦想》,婴幼儿配方食品等。
本次嫦娥五号搭载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水稻日本晴种子(300粒)和拟南芥种子(Col 1000粒, PIN2 1000粒, pgm-1 500粒,ttg-1 1000粒),共22克种子,进行了地月轨道宇宙线的暴露,同时搭载了TLD探测片用于测量宇宙辐射的吸收剂量。

日本晴水稻种子本实验室前期开展经过了多次近地轨道的空间飞行暴露,是易感的模式生物材料。拟南芥PIN2突变体为生长素运输蛋白功能突变个体,影响根部重力感受引起的生长素的运输;pgm-1突变体为根尖淀粉平衡石缺失,影响根部的重力响应;ttg-1突变体为花青素合成部分缺失突变体,表现为种皮无色,对辐射敏感,上述材料也经过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研究微重力与空间辐射的协调效应。
嫦娥五号返回使我国航天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次大连海事大学搭载的植物种子将进行月球轨道辐射诱变与近地轨道的差异研究,分析不同空间辐射源对诱变与修复影响的区别。

本次嫦娥五号生物搭载暴露实验为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进行的第十次空间实验,将助力探索空间环境影响领域的科学研究。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指出,航天育种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而嫦娥五号的归来意味着我国航天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它将为航天育种、为新品系的选择和产生创造更大空间。同时,专家学者们指出认识深空辐射源对生物诱变与修复的机制研究将是实现育种等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石,而本研究也所将承担并助力完成这一基础科学攻关。